贝博体育官网登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后,10月28日,《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对外发布。即将启幕的“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意义重大、使命非凡,《建议》则已为这未来五年发展绘就蓝图,其中既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和远景,更有关系每个人的民生大小事。新京报评论部推出“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专栏,陆续刊发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10月28日,《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这为“十五五”时期中国的发展擘画了蓝图。
关于未来五年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议》突出强调了哪些内容,意味着什么?就此,新京报对话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院长姚洋。此前,姚洋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姚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有科技自立自强,二者被摆在了非常显著的位置。虽然别的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了,但关键是要看摆在最前面的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信号。
过去十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实现了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这个转型升级实际从2010年就开始了。在此之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是出口导向,通过外延式的扩张来求发展,特别是从海外市场上来寻求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就开始转型。
这几年,我国的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是慢下来了,但是增长的质量在稳步提高。到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处于厚积薄发的状态。
在技术领域和研发领域,我国都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早几年,我们可能还落后于欧洲、日韩,但是这几年,我国在很多方面明显超越了他们。
“十五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要巩固前期的成果,要在实体经济还有技术创新方面再往前走一步。这是第一个重要考量。
其次,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就是大国竞争关系。这与我国和美国的竞争,还有美国对我国的出口控制有关。
从特朗普政府第一个任期以来,美国不断出台对我国的出口管制措施,这给我国的产业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时候显示出打造一个完整工业体系的重要性了。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里,进口替代产品的重要性凸显。
目前,根据最新信息来看,中美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会稳定下来,最近一次两国元首的会晤也表明了这一点。中美关系稳定下来,对于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中美关系稳定下来,不等于中美之间就没有竞争了。中美之间的竞争可能会持续几十年,这也是所谓的大国竞争问题。我们需要在技术领域赶上甚至超越美国。
新京报:《建议》在“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这一项里,还提到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这有何新意?
姚洋:对。“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这一点很值得关注。
经过这几十年,特别是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厚积薄发,同时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很多领域已经进入了“无人地带”,越来越多领域走进科技创新的“无人区”。
所以,“十五五”规划提出要做“原始创新”。目前,我们的一些技术属于自立自强。你不自立也不行,因为你已经率先进入“无人地带”了,你只能自立。这恐怕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必须面临的态势。我们要在这些“无人地带”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过去,我们是跟随别人,别人都把路给我们探好了,我们沿着这条路走就行了。稍微有点坎坷,我们给它填平就行了。现在,我们自己要探出一条路,别人反而要跟着我们走了。
中央在制定“十五五”规划的时候,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未来几十年,我国的科技进步要开始起到引领世界的作用。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强调“原始创新”。
姚洋: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像人们比较熟悉的领域,太阳能电池板,我们是遥遥领先,还有储能方面也是领先。在这些领域我们再往前走,那就是“无人地带”了。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已成为毋庸置疑的领导者。在汽车的智能化方面,我们也已经进入了“无人区”。下一步,我国要引领世界汽车的智能化。
目前,例如德国车企都纷纷转头来跟中国企业合资。因为其没办法跟我们直接竞争。日本的企业也是一样。这些领域其实是有很多的。我们这些领域进入“无人地带”了,那么要继续前进的话,就需要自己“原始创新”了。
当然,我们强调科技自立自强,不等于说关起门来搞,而是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来完成这项工作。
这个过程,我觉得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我们要取世界各国之长,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现在在技术领域已经领先了大多数国家,中国越来越会变成一个世界的主要消费市场。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怎么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一起来分享我国经济增长还有技术进步的成果,这也是今后一个重要的课题。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扩大内需,这一次在《建议》中也被提到了很重要的高度。对此,你怎么理解?
姚洋:扩大内需,对于“十五五”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现在还是面临一个产大于销的问题,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也不在供给面,而是在需求面。这个大家是有共识的。
现在,最关键的是怎么去提振国内的需求。在这方面,“十五五”规划《建议》重点提到了“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以及“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十五五”时期扩大内需,要注重用新供给引领新需求。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建立健全社保体系等方面,这些都是内生的动力。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要找到一些政府可以使用的工具,也就是外生的动力。比如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和货币发行来控制货币的供给量。另外,在财政方面也可以着力。
还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是房地产。房地产下行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这时候,稳定房价对于稳定整个经济的需求非常重要。因为,房地产不是一个孤立的部门,它几乎会影响到经济的方方面面,比如消费问题首当其冲。
中央也多次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在看来,恐怕还需要一些更大力度的措施,才能把房地产市场给稳定下来。
近年来出台的政府收储等措施,在一些城市探索实施通过收购存量房产转化为保障性住房。但是,现在收储的规模都很小,未来的力度能否加大一点。
另一方面,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由此出现欠薪、拖欠企业的货款和服务费用等问题。这会极大抑制国内需求。因为,地方政府的支出占总需求的35%,房地产大概占到15%,加起来就几乎占到总需求的一半。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稳定房地产市场,楼市价格不再下跌,然后能够让地方政府的支出重新增长起来,那我们的需求是有望得到保障的。在财政政策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加大一些力度,来稳定总需求。
姚洋:我觉得今年达到既定目标,实现5%左右的增速,是没有问题的。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这是难能可贵的发展成绩,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普通人的“体感温度”和GDP上涨的速度之间有差距。
出现这种“体感温度差”,不是我们的统计出问题了,而是因为名义增长速度低于实际增长速度。而差距主要源于物价水平的变化,尤其是部分领域价格下行对名义增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也表明,我们国家现在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物价在下行的区间里。此外,还有出口对实际增长率的贡献很高。这两个因素加起来,构成了所谓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负的,说明我们缺需求。
未来一段时间,出口能不能继续保持这么高的增长速度,目前还难说。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所以期待出口继续保持这么高的增长速度,可能比较困难。这也折射出我们还是缺需求。
新京报:近期,注意到你在教育领域的一些观点引发热议。此次《建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提到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资源。你怎么看?
姚洋:关于教育,这次《建议》也有新的提法。其中,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就有新意。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呼吁应该取消中考分流。我们的大学已确定进入普及时代了,我觉得也应该考虑普及高中教育了。
当前,我们国家的产业升级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产业工人,现在如果没有接受大专以上教育,可能就很难胜任。现在,车间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对操作工人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要面向未来。再过10年、20年,我们的产业会更加高级。到时,中等程度的职业教育肯定是不够的。
例如,现在的电动汽车,智能程度慢慢的升高,要把电动汽车的智能化给搞明白,这是不容易的。所以,现在很多汽修工人都必须是大学生。
要跟上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我们的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这次《建议》里提出,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建设特色鲜明高职院校。这些措施,都是很有必要的。